发布时间:2019/8/22 15:34:39
8月14日上午,雨后初晴的大凉山尼日河两岸格外平静。
成昆铁路埃岱2号隧道出口处,数十名抢修人员正在全力清淤排障,在经历两次水害并奋力抢通货运后,必须继续清理线路为逐步开通旅客列车创造条件。
12时44分,190多米高的山坡上岩体毫无征兆地突然崩塌,刹那间4.8万立方米土石倾泻而下,何耀、杨铭、木乃尔堵、宋卫东、宋丹、郑联韦、杨家全、王淑英、杨学成、杨晓梅、杨玉恩、杨玉祥、林罗俸、马作清、卢秀春、胡桂华、谢帅等17名抢险作业人员失去联络……
成昆铁路凉红至埃岱站间高位岩体崩塌现场。(8月1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灾难发生后,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做出批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陆东福,国铁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杨宇栋对抢险救援工作立即做出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动员调集力量科学施救,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加强巡视检查,防止次生灾害,举一反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铁路运输安全。8月14日下午,国铁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刘振芳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灾害现场,指导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抢险救援工作,慰问现场作业人员。
水害频发 “民生之路”中断
成昆铁路跨越大凉山区,蜿蜒出没于峡谷之间,横穿南北径向构造带和南北向地震带,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山区铁路之一。
7月下旬以来,大凉山甘洛县境内强降雨不断。7月29日11时16分,西昌工电段巡查人员发现,成昆铁路凉红至埃岱站间同时发生3处水害,窄板沟1号隧道坡面泥石流掩埋线路800米,成昆铁路就此中断行车。
成昆铁路凉红至埃岱站间高位岩体崩塌现场。(8月1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谁也没有想到,甘洛县连续遭遇特大暴雨,成昆铁路凉红至南尔岗站间相继爆发23处水害,泥石流摧毁接触网、掩埋线路。泥石流所到之处,钢轨、信号机全部被埋,铁路供电、通信设备全部陷入瘫痪。特别是凉红至埃岱站间窄板沟隧道,泥石流第二次倒灌陡增至4000余立方米。
开通运行近50年的成昆铁路为什么今年水害如此集中、规模如此之大?成都局集团公司防洪办和四川地方气象部门介绍,甘洛县雨量远超历史同期值是导致水害的直接原因,持续频发的地震改变成昆铁路水害区段沿线地质状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抢险人员在成昆铁路山体边坡塌方现场开展救援。中新社 刘忠俊 摄
成昆铁路中断行车10多天,沿线各族人民群众非常着急。
“7月底成昆铁路中断行车以来,我们接到过上万个咨询电话,其中接近一半是沿线彝族乡亲打来询问铁路何时开通的。尽管电话那头彝族乡亲的汉语说得并不流利,我们却能真切感受到他们渴望早日恢复通车的急切心情。”一名成都铁路12306客服人员说。
是的,大凉山地区交通闭塞,沿线很多地方不通公路,当地群众出行困难,对成昆铁路十分依赖。成昆铁路“慢火车”开不了,彝族乡亲的日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有了‘慢火车’,娃娃才能去上学,它跟生命一样重要”“我希望这趟车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一直开下去”……面对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彝族乡亲说出了他们对成昆铁路的深厚感情与对生活的寄托。
“人民铁路为人民”是铁路人的使命和责任,百姓有呼唤,铁路就要有行动。
挖掘机在滑坡体下方的河滩开展搜救。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在国铁集团领导下,成都局集团公司迅速确立救灾思路,启动应急预案,先后组织1300多人投入抢险。经过90多个小时昼夜鏖战,8月2日8时59分,成昆铁路临时通行货车。8月4日,持续暴雨导致窄板沟隧道泥石流倒灌4000多立方米,成昆铁路再次中断。抢险人员又继续奋战152个小时,8月10日再次抢通线路。为确保旅客列车绝对安全,成都局集团公司果断采取“先通货车、后通客车”的运输组织方式。
在此过程中,成都局集团公司安排轨道车70余台次,安全转移当地受灾村民800余人,及时运送地方救灾人员、政府工作人员300余人。
天放晴了,水害地段水也清了,铁路开通指日可待,老百姓也在翘首以盼。然而,谁也不会料到,巨大考验还在后面。
成昆铁路凉红至埃岱站间高位岩体崩塌现场。
山体崩塌 两秒钟的生死抉择
8月14日上午,阳光照射下的尼日河河面泛起金光,河水平静了许多。前几日出现坍塌的山体坡面泥石流沟,这天早些时候已水流清澈,看不见砂石,接近中午时沟内已不见水流。云图显示,24小时内并无降雨迹象。根据这些情况,施工人员开始对铁路涵洞里的泥沙进行清淤。
抢险人员干劲十足,现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谁也不会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在悄然逼近。12时44分,灾难从天而降!伴随一声巨响,190多米高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瞬间崩塌,顷刻间4.8万立方米土石滚滚而下,现场的抢险作业人员几乎没来得及反应,灭顶的灾难突然降临……
成昆铁路塌方现场。
“一切太突然了。”当时在现场查看的成都局集团公司防洪办工作人员杨人凡回忆,原本异常完整的坡体好像变成了液体,如同瀑布一般从高空急速下坠。他甚至清晰记得,一块巨石滚下来,顺着刚刚坍塌的堆积物飞弹出去,借着巨大的惯性直接砸向了尼日河对岸。
“没有什么预兆,瞬间感觉天都塌了。”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死里逃生的西昌工电段汉源桥路检查工区工长陈坤双手掩面,痛苦万分。更让他感到锥心疼痛的,是两位兄弟的失联。“他们明明可以逃出来的。”
陈坤在救援现场。新华社记者 康锦谦 摄
陈坤口中的两位兄弟,一个是西昌工电段防洪办在抢险现场的技术负责人何耀,另一个是西昌工电段南尔岗桥路工区工长杨铭。
陈坤和杨人凡提到了一个相似的情节,当大家发现异常拼命逃离的时候,何耀、杨铭却逆向而行,奔跑着去提醒涵洞周边还不知情的施工人员。
“险情发生时,我和何耀几乎是处于同一位置,但跑出几步后,我突然看到他转向身后,招呼挖掘机司机撤退。”杨人凡说。
跑至安全地带后,大家发现原本和他们一起向外跑的何耀不见了。杨人凡似乎预感到了一个他最不愿面对的结果。“或许他从另一个方向逃出来了。”他想着。惊慌未定的杨人凡掏出手机,颤抖着拨打何耀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电话无法接通”的语音提示。对杨人凡而言,这是最令人绝望的讯息。另一边,从不同方向跑出来的陈坤也再没能见到杨铭的身影。现在,他的手机里还保存着杨铭几天前发给他的信息:“明后我负责。你回去休息嘛。”
杨铭所在的工作微信群内,灾难发生前一天他还在与工友进行防洪布控。
“很踏实的一个小伙子,对工作从来不说苦和累。”这是西昌工电段防洪办主任陈昕眼里的何耀。成昆线发生断道后,何耀从眉山辗转峨眉、石棉到达甘洛的抢险现场,10多天来一直在工地上进行防洪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非常辛苦。
这几日,何耀的妻子几乎天天以泪洗面。“每次过马路他总是把我放在最安全的那一侧;夏天看到被太阳暴晒的蚯蚓,何耀都会找来竹签把蚯蚓挑回土中。”关于何耀,妻子脑海里有太多温暖的记忆。只要想到何耀或者看到他的物品,她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何耀(左一)在抢险一线。
4年前,何耀与妻子有了宝宝,小名凯凯。8月12日晚上11点多,牵挂着爸爸的凯凯打电话说:“爸爸你辛苦了,你回来我给你按摩。”电话那头的何耀压抑自己的想念说:“好了,凯凯,爸爸还要工作,不说了哈。”有时候算准了何耀就要回家,凯凯会早早地把那双专属爸爸的大拖鞋准备好放在门口。然而这一次,儿子摆好的拖鞋,再也等不到爸爸回来穿了。
前几天,连续在现场抢险的何耀直接躺在石砟遍布的地上睡着了。同事将这一幕用手机拍下,未曾想,这成为何耀一生中最后的影像。
杨铭在埃岱站的工作照。钟欣 摄
与何耀一样,28岁的“90后”工长杨铭一直坚守抢险现场。“连续作业,嗓子喊哑了,带着感冒药继续上。”同事回忆。就在失联前一天的凌晨2点49分,杨铭还在工作群“汉桥工长之家”发布工作提示信息。
“车间有意把杨铭安排到这里来当工长既是对他的认可,又是对他的磨炼,他是车间里最年轻的工长。”提到杨铭,汉源桥路车间党支部书记杜应文眼圈红了。
矿山救援队的工作人员在滑坡体下方开展被埋人员搜救工作。中新社 刘忠俊 摄
杨铭当过兵,在部队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平时难得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不超过24小时,他都要把家里卫生打扫了,工作上也按照军队作息要求自己。“上阵父子兵”,一起守护成昆铁路安全,一直是父亲杨仲斌内心特骄傲的事情。杨仲斌和儿子一样是西昌工电段的一员,是成昆线上的一名线路工。“自从杨铭6月任工长后就很少回家,他时常会通过电话咨询我工作上的问题。”杨仲斌则总是提醒儿子:“以身作则、严守规章、谦虚请教。”如今,再次说出这十二个字时,他的声音哽咽,泪水奔涌而出。
出事后,杨铭的家人赶到了甘洛县城等待消息。直到此时,他们才发现,儿子还瞒着他们一件事。在这里,他们第一次见到了儿子的女友。“十天半月不回家,哪个女孩愿意嫁给我们这些干工务的嘛。不过,妈妈我答应你,等这段时间忙完了,我给你带个回来。”杨铭的母亲嘴里不停念叨着前几天与儿子的微信聊天记录。不知多少次,杨母充满期待地设想见到儿子女友的情景,却万万没想到,竟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相见。
杨铭的父母展示手机中的一家留影。
年仅25岁的彝族青年木乃尔堵是失联者之一,他的叔叔吉乃陆斤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木乃尔堵和他的父亲此前都在现场清淤抢险。14日中午,他的父亲回家吃饭,躲过灾难,木乃尔堵却不幸遇险失联。木乃尔堵原计划年底与交往一年多的女友结婚,他的父母听到孩子失联的消息,数次情绪失控晕倒。
吉乃陆斤向记者讲述,当时在现场的人说,发现山体开始塌方之后,木乃尔堵去敲了挖掘机师傅的车窗,想提醒他赶紧跑。但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如果再早三四秒,再多走五六步,可能人就逃出来了。其实,木乃尔堵体能非常好,9岁就开始练体育,尤其酷爱摔跤,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摔跤队的成员,多次获奖。
生活中的木乃尔堵
直面生死抉择,勇士却选择逆行而上。
是什么力量指引他们作出这样的抉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死里逃生的陈坤说,何耀、杨铭、木乃尔堵等勇士的壮举,就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成昆精神赋予的力量。事实上,包括陈坤在内的抢险人员,许多是出自铁路家庭,他们自小便与成昆铁路有着不解之缘。36岁的何耀、28岁的杨铭身上也延续着父辈的成昆血脉。
搜救人员在成昆铁路山体边坡塌方现场紧张施救。中新社 刘忠俊 摄
紧急救援 全力搜寻勇士
灾难发生后,成昆铁路“8·14”山体崩塌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迅速成立,下设综合组、搜救组、抢险救援组、交通管制组、医疗救援保障组等共11个工作组,坚持把搜救17名失联人员放在第一位,尽一切努力开展施救工作。
让救援深入、深入、再深入!1300余人和50余台挖机、装载机、综合保障车等机械从四面八方奔赴现场……铁路干部职工会同当地武警、消防、医护等人员全力开展搜救,包括矿山救援在内的多支专业救护组织也投入救援行动,大家都拼尽全力和死神赛跑。
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凉山支队迅速向灾区集结。
“虽然已过了‘黄金72小时’,但我们不愿意放弃任何的可能。”8月18日,雅安消防支队救援人员指挥搜救犬仔细探寻着每一寸废墟。“我们还使用了生命探测仪,对山体滑坡下是否有生命迹象进行探测。”
在搜救的核心地段,铁路职工配合着搜救人员用手抬起石块,为的是让探入废墟的仪器还能听见“生命的回响”;他们用肩挑着砂石,希望能给泥土下的工友多敞开空气呼入的空隙;他们的脚轻轻地踩过废墟,怕的是一不小心伤害到了等待救援的同事。
“我就是用手刨也要把他们刨出来。”哭喊着徒手清理砂砾的铁路职工正是杨铭的同事。这一刻,他们一心想的是尽早救出自己被掩埋的同事、朋友、兄弟和亲人。
武警、消防、民兵及铁路职工组成的救援人员在抢险机具的协助下对成昆铁路山体边坡垮塌现场开展搜救。
“灯光再多一点”“照明再亮一点”“发电柴油再加一点”……黑夜中,铁路职工用白炽灯、探照灯、手电筒充当救援人员的双眼,他们希望光明能洒向这片英雄奋战的土地,让希望的强光战胜吞噬生命的自然灾害。
现场气氛紧张而悲壮,外界关注迫切而凝重。媒体发出的每一条消息、每一张图片都牵动着每一名受众的心。成昆铁路“8·14”山体边坡垮塌的消息经过媒体报道后,何耀、杨铭、木乃尔堵等17名勇士在抢险过程中不惧牺牲、挺身而上的悲壮事迹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救援人员为牺牲勇士默哀。
8月17日在现场采访时,中国新闻社记者刘忠俊听到失联职工杨铭的故事后唏嘘不已:“铁路职工长年累月扎根在铁道线上,无论春节还是假期都很难和家人团聚,防洪时期更是如此,太艰难了。此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再也回不来了!”
“每一条灾害现场发回的信息我都不愿意错过,希望出现奇迹、希望还有人生还、希望他们能回家。”重庆供电段轨道车修理工区工长周科的手机只要出现信息更新提示,他都会打开铁路微信号关注现场的救援进展。8月19日,当得知有12名勇士的遗体被找到时,周科不禁泪水长流,仰天而叹:“哪个不怕死?都怕!他们因公殉职,是真正的勇士。”
成昆勇士与成昆精神永垂不朽。
勇士已逝,一切还在继续,强忍眼中的热泪,藏起锥心的痛楚,让我们永远铭记英雄事迹。
勇士倒下的地方,正是英雄辈出的土地。成昆铁路建设期间,2100多名烈士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平均每500米就倒下一名烈士。老一辈成昆人铸就的成昆精神,在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
“确保灾情得到有效遏制,防范次生灾害发生”,灾后复旧的施工方案已全面启动,抢险人员正以热血与汗水为铁路大动脉畅通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