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资讯 > 最新资讯

黑龙江打造“高铁经济圈”

发布时间:2022/9/13 10:35:08

2021年12月2日,进行运行试验的牡佳高铁列车

和往常一样,从哈尔滨西站出发,孙成斌又乘坐G50次列车前往大连。从事植保无人机销售工作多年,孙成斌每年都要搭乘高铁往返哈尔滨和大连之间多次。

“从大连进货,销往黑龙江省多地,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保障了我的订单,哈大高铁则保障了我的工作效率。”坐在疾驰列车上的孙成斌说。

2012年,连接哈尔滨和大连的哈大高铁开通,拉近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时空距离,也拉开了中国东北角高铁发展的大幕。

作为中国最北端的省份,黑龙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端的气候曾被认为与高铁无缘。然而,随着2012年哈大高铁建成运行,“高寒高铁”在黑龙江大地上逐渐延伸成网,组成了中国最北省份的“高铁经济圈”。

十年来,哈大、哈齐、哈牡、牡佳等多条高铁线路的开通运营,大大缩短了各城市间的通行时间,推动了城市间的协作和交往,加速了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为东北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挑战“高寒高铁”

8月24日,中国最北高铁站哈伊高铁伊春西站正式开工建设。伊春西站属于哈伊高铁铁伊段。该段铁路起自黑龙江省铁力市,终至伊春市,是中国目前在建的最北端高速铁路,线路全长111.4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哈伊高铁全线建成后,哈尔滨至伊春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7小时左右缩短至2小时以内。

这是黑龙江建设的又一条“高寒高铁”。

2012年哈大高铁开通运营。此后, 2015年、2018年、2021年,连接哈尔滨与齐齐哈尔、哈尔滨与牡丹江、牡丹江与佳木斯的哈齐、哈牡、牡佳三条高速铁路先后开通运营,风雪严寒不再是高铁禁区。

在冬夏温差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里,如何克服地面冬季冰封、夏季酷热的热胀冷缩,成了修好“高寒高铁”路基的首要难题,也是保障高铁安全运行的首要前提。

中铁五局哈牡高铁项目部负责人介绍,建设单位创造性地采用一系列新技术,在路基冻结深度范围内填筑非冻胀性填料,在路基坡脚两侧设置“保温层”,对路基起到保温作用,有效防止了冻胀变形。

哈牡高铁沿线重峦叠嶂,共穿过39座隧道,隧道施工中,排水、防水是重点。施工方采用新型防排水材料,在洞壁安装保温型双层防水板,增加了保温、防水双重功能,攻克了高寒地区隧道施工难题。

如何确保混凝土供应不受低温影响?以牡佳高铁跨鹤大公路特大桥为例,这座桥梁位于牡丹江市阳明区,全长1033.72米。中铁四局的建设者针对东北地区冬季严寒的特点,在桥梁建设之初对混凝土拌和站集料仓实施全封闭建设,还设置了地暖和温度监控系统,保证室外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时,混凝土能够正常供应。

如今,哈尔滨至伊春高铁正在加紧建设,这条穿越多年冻土区的高速铁路,先行工程沿线分布着14块岛状多年冻土带,施工中需破解松软土路基、冻土路基等多项技术难题。建设单位全面总结过去高寒高铁建设经验,同时创新方法,为我国冻土地段钻孔桩施工等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伊春西站施工地点冻土层厚度达2.9米,冻胀敏感性大、稳定性差,给施工带来较大难度。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凌贤长的团队,采用新技术实现特殊土加固,以达到冻害防控的目的。

抗寒“秘诀”

在高寒地区,修好铁路不易,开好火车亦难。

动车组能否在冬夏温差数十摄氏度环境下安全运行,是世界级的课题。在没有成形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邢云堂创新采取“回手柄”减少一半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积雪附着钢轨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并主持编写《CRH380B动车组司机作业指导书》等教材,成为高寒地区高铁司机的必修书目。

让车跑起来也需让车安全停下。“为能在冰雪条件下,防止冰雪进入刹车制动片之间影响刹车,我们把闸片和制动盘的间隙放大,把摩擦块之间的间隙放大,通过这种方式,里面就不夹小冰块了。”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动车段技术工程师李毅忱说。

连续降雪后,钢轨、道岔等被冰雪覆盖,积雪融化后易结冰,将道岔冻结,会造成道岔尖轨尖端与钢轨贴合不密。为此工作人员改进了道岔融雪装置,在道岔岔尖位置加装电热融雪板,采用电加热方式和自动感温、自动控制技术,快速融化、烘干积雪,保证道岔转换自如。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还研制了针对动车转向部位的自动融冰除雪设备,改变了过去数百人用木杆等传统工具清雪的“笨方法”。新设备采用低压温水喷扫,如同给动车洗“桑拿”,两个人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8节一组车体的清冰雪作业。

离得更近 走得更远

无论是哈齐高铁、哈牡高铁还是牡佳高铁,都大大缩短了过去城市间的列车运行时间。

哈齐高铁穿越了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区,这条线路的开通推动了城市间的协作和交往,加速了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

望着窗外的松花江特大桥,在哈尔滨工作的齐齐哈尔人张文宇心生感慨:“现在回家只需要一个多小时,每周五都可以准时赶到学校,接儿子放学。”

然而哈齐高铁开通前,张文宇却难以享受这样的生活:“那时候,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最快的火车需要3个多小时。车次少、车厢人特别多,一个月我最多回家一次。”

哈牡高铁开通后,哈尔滨至牡丹江运行时间由过去的5个多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这让在牡丹江工作的刘艳秋很感慨。“爱人在哈尔滨工作,过去5个小时的火车,每两周能相聚一天半,现在相聚容易多了”。

高铁建设也推动了沿线发展。

齐齐哈尔市郊的三合村是个城中村,过去垃圾遍地、道路泥泞。然而,哈齐高铁建设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让这个不知名的小村融入了城市。2011年开始,新城区所涉及的棚户区陆续开始征拆,近万户动迁居民住进了干净、现代化的高楼里,围绕齐齐哈尔南站而建的汽配、游乐等项目工程也纷纷落地,成为哈齐高铁沿线的新景致。

“我之前在市里打工,现在租了个门市干旅店,生活比以前轻松。”在齐齐哈尔南站旁一处旅馆门前,已成为老板的孙淑英说。

冰天雪地、交通不便曾一度是制约东北地区冬季旅游发展的因素,随着高铁的建设,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哈牡高铁经过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雪乡、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著名冰雪旅游景区,哈牡高铁的开通使得从哈尔滨到亚布力的时间大大缩短。

今年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来自广州的苏佳琪和朋友乘坐往返于哈尔滨和牡丹江之间的高铁,尽情游览了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雪乡等景区。“那几天下雪高速封闭,冬天开车不安全,高铁又快又方便。”苏佳琪说。为打通“最后一公里”,“一站购票、直进雪乡”的公铁联运服务也应运而生。

每年夏季,作为地处中国最北端的省份,黑龙江成为许多游客心中的避暑胜地。近年来,黑龙江依托省内高铁网络优势,开发出多种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芬河等高铁沿途旅游城市的周末“高铁一日游”产品,科学设计出行时间,合理安排旅游线路,让游客充分感受到高铁旅游带来的安全、快捷、舒适。

高铁让人们离得更近,也让人们可以走得更远。牡佳高铁与哈牡高铁、哈大高铁、哈齐高铁等多条高标准铁路一起,将黑龙江东部路网与东北及全国高铁网连通,进一步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目前,黑龙江省高铁里程已达到1300多公里。

向“市市通高铁”迈进

黑龙江铁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雄飞介绍,目前黑龙江省高铁线路已基本构建起全省主要城市“两小时经济圈”,辐射了全省5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

按照规划,黑龙江省将继续完善内部铁路网络,并修建更多通往省外的高铁线路,让铁路发展惠及百姓,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网,建成佳木斯至鹤岗铁路改造项目、铁力至伊春铁路,建设哈尔滨至铁力铁路,打通绥化、伊春等关键节点。进一步优化普速铁路网,加快既有线路升级改造,加强支线铁路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升路网质量,实现黑河、加格达奇快速通达、边境口岸城市快捷连通。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铁路进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到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超过7100公里,基本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铁路运输网络。

《黑龙江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完善高速铁路网络布局,建设牡丹江至敦化客专等项目,支撑国家高铁大通道建设,谋划齐齐哈尔至满洲里客专、齐齐哈尔至通辽客专等项目。到2025年,高速铁路里程力争突破1600公里,基本实现除黑河、加格达奇外全部市(地)通高铁。

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周贵才介绍,黑龙江省将按照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到2025年,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优质,运输服务更加品质高效,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全面发展,行业治理能力更为健全,基本形成“国内国际联通、网络布局完善、通道匹配合理、枢纽衔接高效、各方式深度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